狐尾藻(學名: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別名:輪葉狐尾藻,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屬多年生粗壯沉水草本。根狀莖發達,在水底泥中蔓延,節部生根。莖圓柱形,多分枝。水上葉互生,披針形,較強壯,鮮綠色,裂片較寬。秋季于葉腋中生出棍棒狀冬芽而越冬。苞片羽狀篦齒狀分裂?;▎涡?,雌雄同株或雜性、單生于水上葉腋內,花無柄,比葉片短。雌花生于水上莖下部葉腋中:淡黃色,花絲絲狀,開花后伸出花冠外。果實廣卵形,具4條淺槽,頂端具殘存的萼片及花柱。
全草為可為養豬、養鴨的飼料,也可作觀賞植物。
多年生粗壯沉水草本。根狀莖發達,在水底泥中蔓延,節部生根。莖圓柱形,長20-40厘米,多分枝。在微堿性的土壤中生長良好。好溫暖水濕、陽光充足的氣候環境,不耐寒,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漸枯死。以根莖在泥中越冬。
中國南北各地池塘、河溝、沼澤中常有生長,常與穗狀狐尾藻混在一起。夏季生長旺盛。冬季生長慢,能耐低溫,一年四季可采收。
狐尾藻既可以通過根吸收底質中的氮、磷營養也可通過莖葉利用水中的營養物質,氮、磷被吸收后用以合成植物自身的結構組成物質,而對狐尾藻有毒害作用的某些重金屬和有機物則是脫毒后被儲存于其體內或在其體內被降解。當狐尾藻被收割運移出水生生態系統時,大量的營養物質也隨之從水體中輸出,從而達到凈化水體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狐尾藻對受污染的水體(含底泥)中銨態氮、硝態氮、總氮的去除效率都達到了90%以上,表現出顯著的去除效果。隨著時間的延長,水體中總氮濃度呈負指數形式衰退。而且在不同的季節,狐尾藻對富營養化水中的氮磷均有較好的凈化作用,對天氣溫度變化的耐受性好。所以是湖泊等生態修復工程中作為凈水工具種和植被恢復先鋒物種。
觀賞
狐尾藻可作為觀賞植物。
飼料
全草為可為養豬、養鴨的飼料。
在魚、蝦、蟹塘養殖業過程中作為餌料、避難和產卵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