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草,拉丁學名: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別稱蓼萍草,扁草。為多年生無莖沉水草本,有匍匐莖。生于溪溝、河流等環境之中。分布在中國的多個省區;伊拉克、印度、中南半島、日本、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也有。有藥用、觀賞、經濟等多種價值。
沉水草本。具匍匐莖,徑約2毫米,白色,光滑或稍粗糙,先端芽淺黃色。葉基生,線形或帶形,長20-200厘米,寬0.5-2厘米,綠色或略帶紫紅色,常具棕色條紋和斑點,先端圓鈍,邊緣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細鋸齒;無葉柄;葉脈5-9條,萼片3片,大小不等,成舟形浮于水上,中間一片較小,中肋部龍骨狀,向上伸似帆。
觀賞價值
苦草葉長、翠綠、叢生,是水族箱中、植物園水景、風景區水景、庭院小水池中的良好綠化布置材料。
經濟價值
為魚,鴨,豬等的飼料。其匍匐枝末端膨大的球塊是鳥的主要餌料。
苦草制種水域少量投放河蟹、青蝦或鯉、鯽、鱖魚等,可有效控制無效分蘗,提高制種產量、質量,顯著提高經濟效果。